河南学子三下乡:凝聚青春力量 传承黄河文化(组图)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1年7月14日,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郑州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0名师生组成了“河小艺”黄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团走进郑州市惠济区黄河金沙泥艺术工作室,携手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玲开展了为期12天的“讲黄河故事,塑黄河瑞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非遗传承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7月14日“河小艺”黄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团前往位于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黄河澄泥砚非遗传承人——王玲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在沿黄文化生活馆参观了剪纸、蛋雕、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作为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王玲向实践团的成员们详细讲解了黄河澄泥砚和黄河瑞兽的制作过程:从泥的筛选,造型的雕刻,到入窑烧制,直至最终的成品,步骤多达三十余项。这些非遗文化精湛的制作工艺深刻体现了黄河人用黄河泥和黄河水塑造“黄河魂”的伟大精神,让青年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坚定的时代责任感。
图为王玲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解泥的筛选与制作步骤
学习黄河泥塑技艺,创新泥塑表现形式
参观结束后,“河小艺”黄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团到达黄河金沙泥艺术工作室学习黄河澄泥砚和黄河瑞兽的制作技艺,黄河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玲老师教授实践团成员黄河泥塑的制作技艺。实践团成员们利用自己的艺术专业特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不同类型的神兽作品,实践团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喜爱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图为王玲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黄河瑞兽的制作方法以及实践团成员的黄河瑞兽作品展示
以实际行动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精神薪火相传
为期三天的学习结束之后,“河小艺”黄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团前往惠济区图书馆、天河社区以及黄河文化艺梵研习所宣讲黄河文化,教授黄河泥塑制作技法,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关于黄河非遗的文化,使小朋友们从实践团的讲解中感受黄河魅力,在动手制作黄河瑞像的过程中感受黄河非遗独特的风采,在小朋友们心底埋下保护母亲河,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种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儿童群体中的传播和发展。
图为小朋友和自己作品的合影
专访非遗传承人,感悟黄河文化
“河小艺”黄河文化研学社会实践团来到惠济区文化馆专访河南省非遗传承人张慧。实践团成员向张慧女士提出关于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黄河文化精神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等问题,以及当今时代的青年们该如何学习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面对实践团成员提出的问题,张慧女士首先将黄河澄泥砚的特点,历史以及发展向实践团的成员们娓娓道来,并表达了对实践团成员学习与传承黄河文化的赞许以及期望。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张慧老师
抗洪救灾,用实际行动奏响青春之歌
自7月19日6时起,郑州市区陆续出现特大暴雨,市区内局部降水量已达200毫米以上,造成市内多处积水,交通中断,内涝严重,停水停电。城市交通系统瘫痪,抢险救灾刻不容缓。
实践活动被迫中止,实践团被困于惠济区一小区内,面对严峻的抗洪形势,在带队老师王芳的组织下,“河小艺”实践团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抗洪抢险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顶着暴雨,越过齐膝深的积水前往受灾严重的超市帮助排水防洪,为地下车库构建防洪沙袋墙,替高层住户送水送物提供援助,配合社区党员志愿者搬运应急物资。宣传灾后防疫知识并向灾区捐赠救灾物资。
图为实践团成员搬运救灾物资
开展夏令营,宣讲黄河文化
25日 实践团前往郑州惠济区王砦村党群活动中心,与王砦村党委,妇联开展为期一天的“关心下一代,传承黄河文化”夏令营活动,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非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黄河非遗独特的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制作黄河瑞兽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清晰地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底蕴,以及黄河沿岸人民蓬勃的创新创造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担负起责任,积极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薪火相传。(图鲁康;文姚连岭、王茜、徐梦雅)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