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各国文物“重返家园”长路漫漫(图)
归还文物是近期国际文化圈中的热点话题:2021年11月,法国向贝宁归还了26件文物,数百名当地民众在机场载歌载舞,欢迎这批129年前被法军掠取的文物回到家乡。此前,美国向伊拉克归还了超过17000件掠夺文物。德国也将在明年向尼日利亚归还一批文物。
文物回老家让当地民众欢欣鼓舞,但对昔日列强来说,却是几经辗转的思想转变,有人大力支持,也有人王顾左右甚至置之不理。在文物流离失所的背后,除了战争与殖民的历史原因,还有非法盗取文物与地下流通的现实挑战,而敦促这些文物回归故土是联合国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各国力争文物永久性回归耗时耗力,即使诉诸法律手段,仍需经过漫长的等待与协商。更有古人类遗骸一朝被掠取,多年回家难,因此让人类祖先回家,更成为文物归还领域的重要话题。
文物归还热潮 有人积极有人纠结
归还文物是最近的热门话题,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昔日列强都登上了归还榜单。在这一波文物归还的世界热潮中,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和一些国家对战争和殖民历史的反思,让归还文物成为了主流,各国的政府、博物馆都曝光度很高,但为难、犹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CNN在今年10月31日的报道中提到,英国在一周内举行了两次仪式,将以前掠夺的文物归还尼日利亚:在剑桥大学,一尊公鸡铜像被正式归还给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委员会,阿伯丁大学也在随后将一座描绘贝宁国王头像的雕塑送回。
接连而至的归还举动,给大英博物馆等大型学术和文化机构带来了压力,舆论正在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他们所收藏的900多件青铜器。博物馆在发给CNN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馆方“理解并认识到文物归还问题的重要性”,并将继续致力于“尽可能广泛地分享我们的藏品”。这份声明在政治正确性上显得无懈可击,但其中的遣词造句却又值得斟酌。
CNN认为,要求成批归还文物对博物馆来说是令人不安的,毕竟大英博物馆中也收藏着其他世界著名的被盗文物,比如一系列从雅典掠夺的古代雕塑——帕台农神庙大理石浮雕。对此,“德国之音”在报道中表示,欧洲各国博物馆的馆藏正在面临大洗牌,要让昔日欧洲列强直面历史、展开对谈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CNN记者卢克·麦吉在报道中表示,英国政府认为,大英博物馆是青铜器的最佳归宿,在这里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文物,并且将藏品置于发达城市的大型先进博物馆中,能让它们拥有最好的维护条件。
这样的论点也被部分民众所驳斥,他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极具侮辱性,并且完全沉浸在最初的英帝国思维模式中。“这种逻辑表明,尼日利亚是一个较贫穷的国家,无法妥善保管殖民主义者偷走的文物,尽管尼日利亚拥有一座最先进的博物馆在等着它们。这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论点,即英国是一个精致和最懂行的地方。”伯明翰城市大学从事黑人研究的教授柯辛德·安德鲁斯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1月,法国向贝宁归还26件文物被各国媒体广泛报道,文物回家受到了贝宁国人的热烈欢迎,法国也因为自2017年以来对文物归还的积极态度,成为文化圈里的模范生。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17年11月的演讲中呼吁“为非洲遗产暂时或永久归还非洲创造条件”。在法国外交部的官方网站上,政策宣导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归还文物的必要性。“法国的公共收藏品反映了法国的历史,包括殖民历史。这导致非洲的一些文化遗产位于非洲之外,剥夺了非洲公民了解其传统文化的机会。”
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法国政府希望让属于非洲的文化遗产重返故土,并借此机会加强与所有非洲国家的文化遗产合作,如开展遗产保护的投资,以及为非洲文化遗产专业研究人员制定短期培训计划等。
帮助文物重回故土,协助前殖民地的文化重建引发了大众的讨论。昔日列强是真心忏悔、直面历史,还是为了打造强国形象做面子工程?对于文物母国来说,大国不以简单归还文物去掩盖昔日“黑历史”,而是正视殖民历史衍生出的社会问题,才是更加值得关注的。
推动文物重返家乡 联合国一直在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致力于推动殖民地文物重归故土,因此先后出台了三个关于归还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公约。早在1954年,《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遗产公约》就已经问世,该公约正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侵军队对博物馆的浩荡洗劫,致力于推动战时被盗文物归还原主。
到了1970年,面对更多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的国际局势,《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遗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出台,敦促缔约国采取措施,禁止和防止非法贩运文化遗产。这份公约影响深远,迄今为止,已经有141个国家成为缔约国,并且该公约也被认为完全符合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995年,《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面世,在之前公约的基础上,对被盗文物的返还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归还进一步做出了详细规定。至此,打击非法贩运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臻于完善。这部公约涵盖范围还包括了未登记和未申报的被盗文化遗产,并且规定所有被盗物品都必须归还。
在推动文物归还的道路上,如果联合国是制定公约、协调各国之间归还事务的“班主任”,那么荷兰就是去年期末考试中的模范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刊载的报道,专门点名表扬了荷兰积极反思殖民历史,并向印度尼西亚归还短剑的荣誉事迹。
报道称荷兰“敢为天下先”,其中,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2014年,荷兰外交部撤销了对荷兰热带博物馆的资助,它与民族学博物馆以及非洲博物馆合并,共同组成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面临整组的变革时刻,文物管理者们也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反省。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馆长斯蒂金·舒恩德沃尔德说道:“这场危机为所有机构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开始质疑本国的殖民史,让我们认识到,在身份、控制、权力、不平等和非殖民化等方面,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之后的2016年,研究员乔斯·范·伯登发表的英文版博士论文《将珍宝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通过谈判确定殖民地文物的未来》,为荷兰国内关于殖民时代艺术品去留问题的讨论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样的学术思潮推动下,2017年,荷兰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开始制定“文物归还指南”。2019年3月7日,名为《归还文物:原则与过程》的文件公之于众。文件说明了“博物馆的总体任务,是厘清那段使它们得到目前这些藏品的复杂、混乱而漫长的历史”。同时,文件“承诺依据尊重、合作、及时等标准,采用透明方式来处理和评估关于归还文物的要求”。
荷兰国立世界文化博物馆关于文物归还的新政策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响应,不过馆长舒恩德沃尔德仍然担忧地表示,如果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归还文物的相关政策,有可能会引发极右翼团体的不满,并借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文物非法贩运是新时期文物流离失所的主因
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倡议和劝导不仅是为了让文物回家,更是为了打击日益猖獗的盗墓行为与文物非法贩售。在台面之上,各国政府机构和博物馆,开始反思殖民和战争历史,推动文物回家,但新时期造成文物流离失所的,则是大量的地下交易与非法挖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宣传文章中表示,1970年《公约》问世51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让公众更加了解非法贩运文物所蕴含的风险,并且协助缔约国制定了法律和防范措施,鼓励归还被非法转移的文化遗产。
2019年秋天,两场跨国追击走私文物的行动在多方合作下展开,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欧洲刑警组织和西班牙特警队协同出击。警方在一场跨越百余个国家的国际行动缉获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硬币、古代武器、陶瓷、化石和绘画,仅在喀布尔机场的阿富汗海关就有971件阿富汗文物被拦截。在西班牙马德里,一些前哥伦布时期(1492年之前)的珍贵文物被查获,其中包括一件独特的图马科金面具。
这两场跨国追击行动截获的考古文物和其他艺术品多达19000余件,缉获物品数量之大,让公众了解到近几十年文物非法流动十分猖獗。利润丰厚的艺术品市场引来了不择手段的参与者,黑手党和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地涉足文物非法贩运贸易,借此洗钱或是筹集恐怖主义活动经费。
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文物盗窃和走私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从事古董贩运和遗产人类学研究的团队注意到,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在社交媒体上出售被盗文物的现象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其中以来自中东和北非的文物为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该研究团队开展的调查研究促使Facebook平台开始禁止用户在线上交易历史文物。
追剿打击文物贩子与送文物回家一直是联动进行的计划。今年8月,美国向伊拉克归还了超过17000件之前掠夺的文物,CNN报道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回归伊拉克行动。毕竟,“自2003年美国入侵以来,伊拉克大量文化遗产被掠夺和出售。”
CNN总结道,在过去20年里,战争和动荡使得成千上万的文物从伊拉克的寺庙、考古遗址甚至博物馆中被迁移出去,并进入国际艺术市场。在2014年至2017年伊拉克内战期间,相关势力盗取和走私了不少古代文物以资助其战争行动。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文化遗产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流向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进入了线上交易网站,或几经辗转,最终在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现身。一块刻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楔形文字板,已经拥有3500年历史,2003年它通过一家古董经销商流入美国,但当时并未被依法申报。十多年来,这件文物多次转手,最终被司法机构从华盛顿特区的圣经博物馆中查获,纽约联邦法院下令没收,并将其列入归还给伊拉克的文物清单当中。
“制度上的傲慢”让“祖先回家”也长路漫漫
英国的“考古与当代社会”科普网站总结了归还文物的几种可能途径,包括通过友好谈判收回文物所有权,诉诸法律途径阻止文物流通销售,借贷文物使其回归本国展览,以及通过个人行为购买捐赠。但无论从哪一条路径着眼,对于文物母国来说,都是一场持久战。
《洛杉矶时报》记录了1993年时一桩有影响力的文物回归事件——当时希腊首次通过法律手段从纽约的文物商手中,收回一批古代珠宝文物。这桩文物回家的公案,成为早期依法要求文物回归的典型,然而希腊希望归还文物的诉求是否得到伸张,文物贩子是否能受到打击,该公案似乎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在希腊南部的艾多尼亚村,一座拥有3500年的坟墓被盗墓贼盯上了,墓穴中的黄金首饰、王冠和珠宝被运出,以附近村庄为流通站,逐渐进入慕尼黑和纽约的市场。几经辗转,这批文物流落到一个有学者身份的画廊商人手中出售,十分巧合的是,当时这名学者正在为政府的防止艺术品走私调查小组工作。1993年,这批珍宝将要在曼哈顿的迈克尔·沃德画廊被拍卖,此消息被当地媒体报道之后,熟悉希腊考古的美国专家通过新闻看出,它们一定是丟失的艾多尼亚(Aidonia)珠宝,因为其纹饰与博物馆中的藏品具备高度一致性。
得知消息的雅典坐不住了,希腊政府通过律师向画廊下达通牒,称这些文物属于希腊,请停止出售并尽快归还。
《洛杉矶时报》称,拥有丰富文物遗产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提出这样的要求,希腊远不是第一个。此前泰国、土耳其等国都曾通过政府、学者和社会舆论,向美国方面提出归还文物的要求。然而这类纷争中,想要让文物回家十分艰难。尽管文物母国的反走私法对保护文物遗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富裕收藏国的相关法律通常强调保护自由市场和购买者。《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引用波士顿大学学者Elia的说法:“这些走私文物在原属地国(例如希腊)一开始流通时是非法的,但通过洗钱程序最终被合法化。”
在艾多尼亚珠宝案中,迈克尔·沃德画廊起初否认指控,并拒绝归还珠宝,希腊随即提出诉讼。随着庭审前调查的进行,画廊提出一种新的和解方法:把这批珠宝捐赠给非营利慈善组织“希腊遗产保护协会”,再由慈善机构自由地将珠宝归还给希腊。不过,即使归还文物,画廊仍然向媒体表示,那些珠宝不是偷来的。对画廊来说,通过社会捐赠不失为既保全名声又规避经济损失的好办法——画廊既免于将珠宝直接归还给希腊的潜在尴尬,也能通过捐赠获得约15万美元的税收减免,从而抵消对这批珠宝的收购价格。
对于希腊来说,庭外和解喜忧参半。希腊官员表示,他们很高兴能拿回这些珠宝,但由于没有法庭的正式审判,他们失去了了解艾多尼亚珠宝如何流入纽约的唯一机会。
“考古与当代社会”网站认为,各国严正要求本国文物回归,关乎四个层面:首先,在结束战争与殖民历史之后,文物是一个新的主权国家身份形成的核心部分。第二,各国利用其文化遗产来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打造国家的文化形象。此外,拥有文化宝藏可以扶持旅游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一个尊严问题。
在被追讨的各类文物中,人类祖先遗骸比较独特。对于早期殖民者和科学家来说,遗骸是考证古代社会文化的“文物”,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讲,他们只是远离故土的祖先。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2020年的报道中称,“归还人体”仍是2020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球各地仍有人在为祖先遗骸返乡而战。
202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学术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提供了机会,会议主旨是研讨其文物和祖先遗骸的归还问题。来自加拿大、美国、尼加拉瓜和新西兰的原住民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议中,新西兰团队负责人赫里维尼说:“不幸的是,文物和人类遗骸被侵略者从神圣的宝库中取出,通过世界各地的殖民博物馆进行价值提升和流通交易。”在新西兰,掠夺祖先遗骸和文物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代,然而在150多年后,由于“制度上的傲慢”,这仍然是一个遗留问题。“世界各地的机构和博物馆都不承认原住民有权取回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祖先遗骸,这些机构仍然认为他们才是这些祖先遗骸的拥有者。”
在多方努力下,“祖先回家”的漫漫长路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在这次会议主办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中,就收藏着原住民祖先的遗骸,博物馆馆长兼文物遣返委员会主席苏珊·罗利表示,博物馆已经出台了自己的归还政策,经过相应手续后,将合理归还原住民文物与祖先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