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虎虎生威”的文物2022
“虎,山兽之君也。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说文解字》
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地支的第三位,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通义·祀典》中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虎作为猛兽,是一种英勇、果敢和充满活力的动物。早在良渚文化玉琮及商朝青铜器兽面纹中就已出现雏形,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虎”字。
虎是万兽之王,这一形象从远古图腾崇拜,逐渐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又在生肖文化中成为华夏延续千年的血脉。或是在墓藏的地下陪伴于在墓主人的身侧,或是化身石虎长立于风雨之中护卫着安息之所,虎的形象随着中华文明的长河起起伏伏变化万千。
虎的形象较早出现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大墓中,在墓主人的身侧一左一右以蚌壳摆出了近乎与人身等高的龙与虎的图案。此后虎的形象以石料、金属、陶、玉或是刺绣等等表现了出来,以不同材质刻画出的老虎造型在文物中“虎虎生威”。
《伏虎》 霍去病墓 西汉 图片由作者拍摄
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作为陵墓的石兽起到护卫的作用,较早出现于霍去病墓中。霍去病墓为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抵御匈奴的赫赫战功而建,其墓葬以祁连山为形,有十二件石刻散落其上,石刻由西汉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制。
《伏虎》 霍去病墓 西汉 图片由作者拍摄
其中的《伏虎》以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根据石头的走向起伏,以线条雕刻出伏虎紧紧闭着的嘴巴,圆睁的双眼,小而圆的耳朵,身上的斑纹以及跪伏于地的四肢,紧贴身躯的尾巴。
《伏虎》 霍去病墓 西汉 图片由作者拍摄
这件《伏虎》因材施艺,循石造型方法,充分利用石材这种体积庞大、坚固易储存的材质,巧妙加工,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表现出了老虎的威猛与雄壮。
贾平凹在《“卧虎”说》中也对这件文物予以盛赞,他提到:“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地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石虎》 唐贞观九年(635) 三原县李渊(唐高祖)献陵 碑林博物馆藏 图片由作者拍摄
汉代陵墓中的石虎在魏晋南北朝时,在陵墓中夸张变形,并与其他动物的特征结合表现出天禄、辟邪等神话动物。到了唐代,延续了汉代以虎镇墓的传统,帝陵以石虎作为护卫,如唐高祖献陵的《石虎》。
《石虎》 唐贞观九年(635) 三原县李渊(唐高祖)献陵 碑林博物馆藏 图片由作者拍摄
唐高祖献陵的《石虎》收藏于陕西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其巨大的体量在湛蓝空间中让人无法忽视。这尊石虎为圆雕作品,全身雕刻较为简洁,虎首雕刻出圆瞪的双眼以及有獠牙的虎口,身上没有雕刻出斑纹,而显得较为光滑,四肢镂空雕刻出肌肉的纹理,表现得健硕有力,锋利的虎爪踏于地面,刻画出猛虎机警凶猛,咄咄逼人的勇猛气势。
《虎头青铜错银车饰》 东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很多以青铜表现的虎之形象,如现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的商代《虎食人卣》和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东周《虎头青铜错银车饰》。其中这件车饰以银色镶嵌物装饰,突出表现出了老虎锋利的牙齿、翘起的胡须和眉毛。这件华丽的车饰可能曾装饰在商代指挥者的马车车架上,代表着其尊贵的身份以及对于敌人的震慑。
《鎏金青銅虎符》 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虎符在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延续着对于虎的崇拜,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虎符如《鎏金青銅虎符》。虎符代表着军事指挥权,用以调兵遣将和传达命令。
《鎏金青銅虎符》 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虎符通常以青铜铸造为老虎的形象,在虎头到尾的脊背中线可分开为两半,身体中间雕刻出凹凸槽,一半由指挥官控制,另一半由皇帝掌控。此外虎符还有汉代的古斗藏王虎符,并延续到了隋代如甘肃庄浪县出土的隋代铜虎符。
《虎形带扣》东汉末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青铜制作的虎的形象也出现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周朝及汉代都有发现以青铜制作的腰带扣,如东汉末年的《虎形带扣》来自游牧民族,以流畅的线条刻画出镂空的老虎形象,老虎的面部为正面,身躯及四肢为正侧面,尾巴向上蜷曲,表现出了一只有着锋利爪子的凶猛老虎。
《卧虎青铜灯》西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此外青铜的老虎形象也出现在了西汉的灯具上。如《卧虎青铜灯》在后背上出现了可以折叠的灯托,灯芯能连接到老虎身体中盛着的灯油。这件文物将以往程式化的二维装饰图案,转化为了自然近似圆雕的作品,且保留了其作为灯具的功能性。
《虎首》 清乾隆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图片由作者拍摄
到了清朝时期,以铜作为原料的老虎形象更是出现在了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作为大水法的十二兽首铜像之一。可惜的是这一华美的建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摧毁,虎首也曾一度流失海外。
《虎首》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 图片由作者拍摄
现如今虎首已回归祖国,呈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这件虎首由郎世宁设计,原本有石雕着长袍的身躯。头部则为红铜制作,曾经内部有连接喷水管的榫卯,以写实风格雕刻出毛发褶皱根根分明的精美造型。
《绿釉卧虎》 陶 汉代 西安博物院藏 图片由作者拍摄
在金属、石料之外,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烧制的陶器上如西安博物院藏汉代《绿釉卧虎》,也有很多陶瓦当上雕刻白虎的形象。《宋书.符瑞志》有云:“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白虎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也称四灵)。据《淮南子》“西方金也,其兽为白虎”,作为四方神兽之一,白虎主管西方。
《四神陶瓦当——白虎》 西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白虎通常出现在画像砖、屋顶的瓦当以及建筑的墙面上,作为生者的保护神兽,而出现在墓室建筑中则用以护卫逝者。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装饰之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筑中的瓦当就已经开始使用白虎的形象,以白虎的形象来“神虎镇宅”。西汉承传先秦遗风,中期以后(特别是王莽时期)流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瓦当。
《白虎瓦当》 茂陵 西汉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西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四神陶瓦当——白虎》和茂陵藏《白虎瓦当》 形象极为相似,都为圆形瓦当,为陶的材质。此瓦当在宽圆边之内凹陷的圆形上雕刻凸出的白虎造型。这一白虎虎口大张,虎目怒视,身躯呈S形有线刻的花纹,四足分别踏于圆弧状的瓦当边缘,长尾向上卷曲,表现出白虎的动势。瓦当正中有突出的乳钉。这一白虎的形象动感十足,雕刻精美富于流动性。
《十二生肖陶俑》 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烧制成陶器的虎的形象还常常与其它生肖动物一起出现,组成十二生肖陶俑。唐代乃至隋代多出现成组的十二生肖陶俑,通常会将陶俑的头部雕刻为动物的形象,而身体则保留穿着长袍的人的形象,并在陶俑上加以彩绘。
《十二生肖陶俑》 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收藏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唐代《十二生肖陶俑》正是这样一组十二生肖陶俑。其中的虎俑有着老虎的头部,有着老虎的耳朵、圆眼、鼻子以及嘴部,身躯则依然为人的,身穿交领广袖长袍,双手抬起于胸腹部。陶塑头部较小,身形修长,表面敷有赭色彩绘的残留。
《玉虎》 西周 黎城县西关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老虎的形象也以玉的材质或是刺绣的材质出现,如黎城县西关墓地出土收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西周《玉虎》 ,以装饰性极强的手法在玉上雕刻出了平面化的老虎形象。
《虎纹刺绣朝服补子》 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明清两代的朝中大臣在朝服胸前或后背方形的刺绣即为“补子”(“胸背”或“官补”),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等级。根据官职的不同,补子的刺绣中的纹样也大不相同,通常文官以飞禽为纹样的图案,武将则以猛兽作为纹样的图案。
《虎纹刺绣朝服补子》 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根据《明会典》、《明史·舆服志》记载,,一至九品朝服补子上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因此《虎纹刺绣朝服补子》代表着三品或者四品的武官。
总之,无论是金属、石料、陶器、玉器或是服饰上出现的姿态各异的老虎形象,代表着威猛与正义,代表着王者之气与曾经的荣耀,震慑着那些看得见又或是无法得见的岁月。虎之形象是先民观察天地自然,体悟宇宙时空的产物,也深深镌刻在了华夏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之中。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祝愿大家虎年大吉,虎虎生威!(作者:孟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