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杰:用绘画穿透时间,触摸记忆
当你观看一幅静物画时,画中的物体能使你想到什么故事?对王兴杰来说,他笔下的静物超出了画面本身,伸向了遥远的过去,它们就像一个按钮,让人穿越厚厚的时间,打开了关于往日的回忆。
展览现场
站台中国-dRoom空间于2022年1月8日推出艺术家王兴杰个展《夸富宴》,展览呈现了他近年创作的20余件静物绘画。这些作品描绘日常习见的平凡食物,链接着画家的私人回忆。它们是情感的象征,亦是生活的印记,其创作逻辑反映出王兴杰对“绘画与时间”的体认:“不止于艺术和时代的关联,也关乎艺术对于私人时间的追溯”。于是,绘画成为记忆的容器,收纳了令他难忘的“味道”,也收纳了他与别人共享的过去时光。在新年伊始之际,展览对“夸富宴”(potlatch)这一社会学名词进行了幽默化的引用,意在指涉其作为节日欢庆中的特殊仪式,画家本人倾其“财富”,慷慨而精心地为观众呈上一次丰盛美味的宴席。
地三鲜 DI-San-Xia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0cm×90cm 2019
记忆作为一种方法
展览中的静物多是日常的食材,一些作品辅之以厨房的器具和场景,体现出东北的地域特色。策展人王将表示,一方面,艺术的地域性是很珍贵的。但另一方面,王兴杰的作品也体现了一种触发记忆的创作方法,这是一种独特的个人经验和独特的感知物体的方式。虽然王兴杰戏称自己“记忆力不好”,但一看到那些特定的食物,便立刻回到了多年前与朋友相聚时的温暖场景,那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气味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这种全息的回忆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他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触碰到了人类的共同情感,甚至改变了人与时间的关系。
王兴杰曾言及“绘画与时间”,其所指并不止于艺术和时代的关联,也包含了艺术对私人时间的追溯。策展人王将写道:“食物,与之相关的记忆,成为他在绘画创作中回忆往昔的绝佳方式,而这一主题正好回应了吕斯·贾尔(Luce Giard)的观点:‘通过饮食,人们能够留下了真正的时间记号、生理的时间记号、心理的时间记号、家庭的时间记号以及社会的时间记号。’所以,王兴杰笔下的食物,不单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也是许多生活故事的印记。”
红绿灯 Hong-Lv-Deng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60cm×90cm 2019
作品局部
王兴杰在谈到“静物画”时曾断言:“它能在咫尺之间展现一个内观的世界,不过需要观众拥有心灵之眼……而我的创作,是在坚守它的价值,也是试图去发现新的意义”。他有着独特的创作方法,他不用写生的客观方式来建构画面、描摹对象,而是相反,他从感受、记忆、气氛出发,寻找合适的载体,即便他也会参考一些现实中的形象,但这丝毫不会束缚他,他会给司空见惯的东西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又能够表现出超越物体之上的意味。虽然画中的静物有着十分生动的色彩、体积和细节,但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将观看者引入到另一种空间,这种空间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故事。青椒、香肠、带鱼、砧板被放置在画面正中,宛如一场戏剧,抑或是一个寓言,正在拉开大幕。
两条鲶鱼 Two Catfish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0cm×120cm 2019
触发他的创作,需要某种机缘。数年前,他曾经去上海度过了一些时光,由于人生地不熟,他很多时候只能独处,这是一个与老家沈阳完全不同的地方,之前熟悉的题材也不见了。后来要准备离开,房间里空空荡荡,他突然瞥见窗台上一块干瘪的香皂,他立刻与这块香皂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同样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认为,自己的创作中有一种独特的人与物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惺惺相惜。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会触发每个人内心中独有的私人记忆,同样的物品,对每个人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香皂 Soup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40cmx60cm 2015
两颗白菜 Two Chinese Cabbages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60cm×90cm 2021
作品局部
经历
其实,艺术家王兴杰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从事艺术。为了继承父业,他当过一段时间的卡车司机,之后又在鲁迅美院短暂地学习了雕塑。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王兴杰走上了画家的道路。他选择了一条“自生之路”,策展人王将认为,这使他的绘画富有了鲜明的原生性: “这种原生性,不是烂漫,不是野逸,而是一种诚恳,它囊括了朴素、果断与真切。他持续地将绘画激情投注于简洁的题材中,围绕人体和静物两种绘画母题推进创作。这种笃定的选择,是技巧的囿限,也是心性的使然。他是那种愿意在某个狭小领域不断深耕的画家,他乐于自审,并且对绘画的可能性充满信心。”
熘三样 Liu-San-Yang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0cm×120cm 2019
除了诚恳之外,王兴杰还谈到,自信同样十分珍贵,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展厅的墙上镌刻着他的一段话:“画画是件好玩儿的事,只要你敢觉得自己还能画得更好。”他有着对风格和表现语言的豁达心态:“我画了二十年”他说,在实践中,风格会自己显现出来,技巧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他并不拒绝学院的绘画方法,也善于在大师那里找到自己的资源。他只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视角。正是这种朴素的动机和赤诚,他的作品才会有如此的力量。
青萝卜 Green Radish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40cm×60cm 2019
探亲菜 Family Visit Dishes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90cm×60cm 2021
“入画”与 “不入画”
策展人王将认为,王兴杰有意回避经典趣味,包括风格和内容。艺术家所描绘的静物皆是东北地道风味的食材。“地三鲜”“探亲菜”带出了浓浓的地域特点。“中国当代画家取用自己的日常所见,一些土里土气、格格不入的事物必然违逆于那种全球化的‘洋气’。而这种违逆,并不一定有失品格,它反而能够创造视觉上的陌生感,甚至可以作为中国当代绘画的图像策略之一,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立场,更成为一种力量,即便有时会略显机巧与刻意。”这种力量便来源于一种直接性,以及对熟悉事物的精准表达。
在王兴杰的哥哥王兴伟看来,静物画的难度就在于它很容易就“只是一张静物画”而较少有思想的延伸。但王兴杰作品中的形象总有一种象征意味。从作品的绘画语言上看,王兴杰既能够提炼对象以保持造型的强度,又没有失掉具体细节,在这两端之间不断地取得平衡。
两条刀鱼 Two Saury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20cm×80cm 2019
王兴杰曾这样看待静物画:“多数描绘静物的作品都是风情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静物画”。在策展人王将的理解中,王兴杰眼中的静物画不只是一种主题,还是一种品格,它应当自持而清高。“他的画作更像实实在在的白话,话语之中,没有矫饰的修辞,没有模仿来的语气,却有着一种特殊的口音。这种口音甚至成为了画作的显著特质。这使他的作品摆脱了过去绘画的美学取向,也驱赶了现代艺术的幽灵,那里面没有塞尚,没有梵高,没有勃拉克,也没有莫兰迪,而只有一种不断发展的原生风格。”
乳猪 Roast Pig 布面油画 60×90cm 2021
王兴杰并不同于一般的学院画家,他没有用写实技巧模拟出一种东北风情的景观,以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他的作品有着幽默的、调侃式的修辞,内在却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气质,他笔下的蔬菜、鸡鸭和乳猪有着高纯度的色彩,他的天赋能将色彩驾驭得沉稳又和谐,产生了一种类似商店橱窗的精致感,一种被包装过的、商品化的状态。这又造成了一种陌生感,使人深思:被包装的仅仅是画中的静物吗?静物作为画布舞台上的角色,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观众需要静静凝视,期待它们的反问与回响。
半扇排骨 Half a Piece of Pork Rib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0cm×90cm 2019
没黄瓜找茄子提溜着 Lifting Eggplant instead of Cucumber 布面油画 90cm×60cm 2020
青鱼 Black Carp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20cm×80cm 2019
在展厅的墙上,王兴伟也写了一段话:“一般印象里的青苹果、青西红柿,就是没成熟的苹果、没成熟的西红柿,味道必然是苦涩的。其实有些苹果和西红柿即使成熟了也不是红色的,仍然是青色的。”
“而他的绘画语言,在经历了20多年的锤炼后,仍然持守着最原初的真诚品格,并且使简洁的主题具有了一定辨识度的面貌,这是一种个人成就,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种感官补偿,在这个图像奢靡魅惑的时代,它的恳切,反到使其成为了另一种另类,为心浮气躁的我们提供了朴素而平实的趣味。” 策展人王将如是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月13日。(文中图片均由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提供)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艺术家王兴杰
王兴杰,1971年生于沈阳。他27岁时开始艺术创作,曾于鲁迅美术学院研习雕塑。他在绘画上不曾得教于师长,而是选择了一条独自探索实践的“自生之路”。20多年来,他的绘画主题一直围绕着物与身体而展开,逐渐形成了个人化的创作逻辑和艺术趣味。其近年个展包括:夸富宴(站台中国-dRoom 北京 2021)、没想太多(鹿与空间 沈阳 2021)、深呼吸(兰空间 北京 2019)、花不花四十七八(墨方 北京 2018)、静物(Mo Projects, 北京 2016)、原色(01100001画廊 北京 2013)、有意(高地画廊 北京 2010),重要群展包括:寻常之物(站台中国 北京2018)、绘画的尴尬(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北京 2017)、无定之形(应空间 北京 2016)、人生路(01100001画廊 北京 2014)、快!这就是绘画(天线空间 上海 2013)、 具体(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12)、再绘画(站台中国 北京 2012)、小报告(艺术文件仓库 北京 200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