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然共思”美术馆行业提供了怎样的中国角度
编者按: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是参观2021成都双年展的首先想到的词汇,也是最大的感受,这场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观,对于一场当代艺术展览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也再一次让艺术从业者们,尤其是策展人和美术馆的运营者们重新思考,今天展览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美术馆在今天的定位以及作用是什么,这也是双年展“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所要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圆桌讨论环节,参与的馆长们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在美术馆建设大潮的当下,我们的美术馆硬件建设以来越好,场馆越来越多,展览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貌似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美术馆真的就做好了吗?除了缺乏资金、缺乏观众以及培养的人才流失之外,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成都双年展现场
2021年12月19日,2021成都双年展重要活动之一,“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在成都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举行。近30家美术馆及艺术机构负责人以线上、线下双重模式,分享了馆藏与研究、展览与观众间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同时还通过圆桌会议,探讨了美术馆如何促进文化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承担知识生产、审美培育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为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搭建对话的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本次美术馆馆长峰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教授主持,张子康讲到,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为世界各国的美术馆行业带来重重挑战。在困境中生存、维持并保有活力的美术馆,一方面需积极地应对本就初见端倪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对美术馆在未来的角色展开更为广阔的思辨与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在重新审视美术馆基本职能的同时,还应顺应社会需求、跨越学科隔阂,并拓宽美术馆场域的边界。鉴于此,本次论坛从美术馆的三个基本元素——馆藏、展览与公众——出发,藉由美术馆领域专家学者对学科理论的交流、对过往案例的分享,以及对未来动态的展望,不仅是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先进观念和有效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全球美术馆行业的共通问题提供中国角度的创新思考与可行办法。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共同迎接全球疫情结束后美术馆行业的新局面。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刘霞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刘霞表示,成都全市博物馆达160座,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众多美术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相继成立,特别是成都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和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的落成,极大丰富了生活艺术状态,提升了生活美学高度。2021成都双年展在此盛大开展,呈现了一场超融合、打破文化疆界的公园城市艺术盛典,为天府文化增添了新内涵,塑造出公园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展现出了艺术与城市交融并茂的大美格局。本次美术馆馆长峰会作为成都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一场思想艺术的碰撞,也是一次合作共赢的分享,更是一次友谊之桥的搭建,将有力推动美术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成都美术馆的全球视野。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何红英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何红英以《成都市美术馆的态度——成都市美术馆新馆介绍及未来学术方向构想》为主题发表演讲,何红英表示,成都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探索当代艺术的道路上齐头并进。2010年,成都画院正式加挂“成都市美术馆”的牌子,发展为画院与美术馆合署办公的模式。拥有一座大型专业化的美术馆,举办更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吸引更多数量的馆藏资源、引发更具深度的学术研究、服务更大范围的观众群体,是几代画院人和这座城市共同的愿景。今年,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府艺术公园拔地而起,两座新建的大型美术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让成都市美术馆的面积扩充到了近7.5万平方米,进一步为成都的艺术繁荣提供了动能。如今,成都市美术馆期望能成长为优秀的城市美术馆,不仅要立足地域美术史的深度挖掘,还要助力本土艺术家走向世界;这里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生产场所,更是思想碰撞、精神交流的开放平台;不仅是物理形态上的城市地标,也要成为成都精神形象的重要代表。
馆长峰会:聚焦“馆藏与研究”、“展览与公众——中国做法”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主持“馆藏与研究”版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以十卷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的编纂为例,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学术资源的整合与运用问题:
在疫情发展的这两年,美术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受到疫情的影响。一方面美术馆要迅速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交流和相关项目的延迟,也使得我们某种程度上生活和工作都进入内循环的状态。在内循环中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如何梳理和思考,利用我们身边更进一步的资源,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从而使得我们美术馆建设的工作进入更加系统化和深度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和挖掘我们场所自身的魅力和讲好我们自身的故事。
2018年我们做了一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精品大系》,大系基于2008-2018年这十年间美术馆自身学术研究、馆藏研究的成果,另外2018年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基于这两个背景,我们推出了这个大系,分别是中国古代书画、中国现当代油画、素描、雕塑、板画、现当代水墨、油画,还包括装置艺术、当代摄影和影像、旗本绘画和原来艺术等十卷,整个编制的体例,除了前言、图版外,我们还对馆藏研究相关的文章进行纳入和选用。在大系筹备工作中我们就有这样的机制,一方面每个分卷以馆内学术负责人作为一头,同时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相关方面的专家,连同着和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生,共同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带入到筹备工作中,形成基本的工作方式。我们美术馆所思考的,能够发挥大学美术馆自身的优势,同时培养我们美术馆自身的学术团队的建设,共同打造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品牌。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雪川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雪川介绍了银川当代美术馆从中国油画史的开端开始梳理与收藏,与馆藏当代艺术作品的推广与宣传等问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了清代至明国初期280件作品,收藏时间跨越3个世纪,题材非常丰富多彩,有中西人物肖像画,船舶与港埠风光画等。其中馆藏的早期西洋肖像画有40余幅,突出鲜明的特色展现了18-20世纪初不同中外人物的精神风貌,上至帝王,下至渔民、宗教人物。银川当代美术馆共藏有18-20世纪初数十人的肖像画,还有香港皇后大道永兴画楼出品的美籍传统肖像。还收藏了50余件清代船舶与港埠的画。风景画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外国和中国的风景画,反映了西画东渐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早期西洋风景画的发展历程。
美术馆第二大收藏体系是历史典藏地图,共收藏了九十组件,汇集了欧洲地图史上16-19世纪期间欧洲原作和书籍,展品题材分为启蒙的时代、图绘世界、驶向亚洲的航线以及科学与交流。
有关银川当代美术馆馆藏的定位与意义,美术馆的艺术总监吕澎先生在采访中曾提到,不断重写历史,不断拷问历史,是历史对于我们的要求。银川当代美术馆馆藏中国早期洋风画及历史典藏地图,正是基于对艺术史学术研究的系统化收藏,对于完善艺术史和促进艺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美术馆藏可以回溯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来的中西方交流的路线图也勾勒出了一幅地理上的国际化语境和变化。馆藏的建立和梳理是慢慢来的过程,收藏的规模是馆藏的指标之一。此外还要考量收藏的线索与专业性,这就要定位明确、相对完整或具有代表性、历史性品质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来进行支持。
学术研究方面,举办了文明的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看得见风景的世界,藏于银川的欧洲古典地图集其历史和艺术》专题讲座。在公共教育方面,结合馆藏,研发乾隆微服私访记艺术短片,与中国传统服饰绘本清代服饰,加强了美术馆与青少年儿童之间的联系。宣传方面,美术馆与专业的机构合作拍摄了纪录片对话,通过中英法德美等多国拍摄,以英国学者讲述,呈现了18-19世纪一段被人忽略的西方交流史,这种交流以绘画的形式开始,让那些油画中可以看着中国的世界向着世界的中国转变。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介绍了四川大学美术馆系列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的具体情况,涉及到跨学科交流方式、实验项目的运行逻辑与如何打破学科界限等问题:
四川大学美术馆现在的工作方向放在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对传统艺术形式内在逻辑发展的研究,第二学科融合下的艺术发展的可能,第三是观念下的问题关注。这其中比如艺术与社区、视知觉计算机等等的实践,川大还与众多博物馆进行合作,比如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川大自然博物馆,出版文35万字献集,对工作进行梳理。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赵辉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赵辉则分享了中国美术馆自2014年开始利用馆藏资源举办的典藏活化项目,总结了美术馆对于藏品资源活化的具体路径: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学术之基、活化之源。美术馆能够发挥服务大众的社会效益,正是因为藏品本身具有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如何加大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更好地发挥美术经典作品在引领创作、贡献社会和服务受众方面的积极作用,美术馆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
如何让这些艺术作品发挥更大的价值?让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不仅能留世,更能够传世。我们管脏提出典藏活化的概念,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效能。从概念的提出至今,中国美术馆已成功举办50余项典藏活化系列展,让这些时代造就的艺术经典又参与时代的造就,使美术馆在回归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参与全民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建构。我们将这些典藏活化展概括为四种。第一是弘扬民族精神,策划主体性展览。中国美术馆自开馆之初便开始收藏工作,经过半个世纪的累计,12万件藏品形成以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构建我们的馆藏特色,通过对馆藏作品的梳理,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典藏活化开篇展,人民的形象,作为开篇,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20世纪中国美术以关注现实、表现人生为最大特色,人的主题鲜明而深刻,展览以中国人民的形象为切入点,从图像延伸到作品背后文化意义的呈现,深入发掘形象特征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主题三的江山多娇,花开盛世,共同为观众全方位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承传、变革与创新。中国美术馆还会在新年、建国、建党等重大节日推出主题性大展。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立足藏品研究,策划学术性展览;推动多馆联动,策划交流性展览;聚焦地方文化,策划地域性展览。
青岛西海艺术湾、TAG·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
在中午的“展览与公众——中国做法” 峰会版块中,青岛西海艺术湾、TAG·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介绍了开馆首展“超越”如何探索展览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美术馆支持下的艺术社区如何激发城市活力的方法:
此次双年展超融体的主题,对已建成的西海美术馆和正在建设的西海艺术湾社区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从展览功能出发,拓宽展览维度,将美术馆与艺术社区充分融合,以唤起城市的文化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融合展览与建筑、艺术与生活,作为城市文化的推动者,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全球当代艺术发展中追求最优美术馆形态的超越。西海美术馆作为西海艺术湾的核心机构,将教育、创作、展览、交易充分融合,将艺术内容与当代建筑的空间交融,完善艺术社区体系,以当代艺术助力城市发展,探索当代艺术的有机体。
西海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机构,座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也是综合艺术社区艺术湾的核心机构,主体建筑1.7万平米,12间展厅依海而建,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法国景观设计师吉尔克乃芒共同打造。西海美术馆致力于现当代艺术的推动与发展,希望通过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与创新表达,为公众呈现传统与当代的高品质展览,通过时尚与设计、音乐及表演的活动,延展公众对艺术的互动与新认知,推动大众公共艺术教育学习场域的建立与发展,发挥艺术的启发价值,形成与公众联系的情感纽带,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他以开馆大展《超越》为例,讲述了美术馆与周边社区互动以及美育建构,同时讲到以首展超越为开端,探索展览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超级融合,以艺术社区支持美术馆的发展,激活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回应公益美术馆的使命,使艺术融入日常的生活,让城市充满当代的活力。
昆明当代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馆长聂荣庆
昆明当代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馆长聂荣庆分享了昆明当地美术馆在运营的过程中,是如何探索区域型美术在地性的潜力以及构建城市生态影像的:
在今天新一轮美术馆建设中,他认为大概会有以下几种类型:国际性的美术馆,收藏研究型的美术馆,区域综合性的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属于区域性质的美术馆。如何定义区域性美术馆的发展方向?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美术馆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去做一些网红展览或者二手展览来充填在美术馆里,在这个思考上,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一个美术馆坚持的学术方向,正是区域性美术馆的发展方向。昆明当代美术馆从刚开始就坚持,办馆宗旨是学术专业化和知识普及化。确定在地性展示,收藏研究的美术馆的发展方向。
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
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的发言以美术馆儿童教育为中心,讨论了如何让美术馆成为为儿童提供认识自我、社群、社会以及多元文化的土壤:
这些年我们逐步从研究、收藏发展到展览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美术机构。她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方向来谈关于美术馆作为激发公众的一个场域。今天对于一个新型美术馆来说,公众走到美术馆之后的期待是什么?除了能够看到这些非常优秀的展品、艺术家的创作,作为观众个体的人他在美术馆活动会得到什么?这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2006年我们搬到麓湖生态城之后,区域变化和美术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逐渐看到A4希望能成为更加面向公众和面向社会的关注在城市生态的美术馆生态。所以我们会看到当时思考美术馆,在整个策划逻辑的时候,我们会习惯在一个金字塔型的,从策展人、馆长,权利中心一直到艺术家的创作,然后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最后是公众接受的策展的思路。今天我们越来越多会看到怎样从策展人、艺术家以及观众,它形成一个共创的可能性,建立一种新的共创和协商的策展方式,这也是这些年来A4美术馆在展览的策划里逐渐去实践的一种工作方法。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他能够从美术馆介入当中的参与者变成共创者。
她讲述了A4美术馆持续做了七年的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的案例,在美术馆儿童教育里,重要的可能不是艺术,激发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够让孩子们爱上学习,通过多元的表达来寻求彼此。美术馆不是一个固化的容器,是关于人与世界对话的场域,是一个互为主体、流动整合、共同成长的土壤。
圆桌讨论:建管大潮下美术馆运营中的新问题
在各版块发言结束后,峰会还邀请了来自国内官方和民营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们,由他们从行业洞悉和个人专业的经验,共论当下之境,思辨未来之道。
圆桌对谈参与嘉宾合影
圆桌讨论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教授主持,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现任教于成都大学的蓝庆伟,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UCCA lab艺术总监尤洋,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副主任冯石,上海艺仓美术馆联合创始人张熹,成都蓝顶美术馆副馆长董艳娜,潇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玉姗,深圳设计互联博物馆总监赵蓉等专家与嘉宾参与,围绕着本次峰会主题以及各自的丰富经验进行讨论。
圆桌对谈现场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现任教于成都大学的蓝庆伟
首先发言的是蓝顶美术馆馆长蓝庆伟,他讲到:今天,全国美术馆运营思路、理念都在出新出奇应对当下的流行,我有一个观点,希望美术馆本体和展览本体往后拉一拉。当下网红的、流量的、儿童的各种不同形式展览,对大众接受层面是没问题的,但是美术馆从业者层面需要展开反思。美术和美术展览,以及美术交流,是美术馆美育、社会场所的关键要素,它不是二手展览、资料,也更不能是复制资料。所以我强调美术馆以及展览本体的重要性。具体分解,第一原作的重要性;第二,要增加学术研究的普及度;第三,回到本体,就是美育这个概念。美育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思想的导向和知识获取方式的方法。在美术馆建设热潮下,同时又在流量经济下,知识获取便捷的情况下,美术馆和美术馆人应该思考我们唯一不被别人替代的就是专业和本体。
成都蓝顶美术馆副馆长董艳娜
蓝顶美术馆副馆长董艳娜介绍了蓝顶美术馆的定位以及当下发展的重心,她讲到蓝顶美术馆依托于蓝顶艺术区,作为艺术窗口,它立足于园区里庞大的艺术群体,同时向外面向社会输出内容,蓝顶美术馆最早以聚落的形态做了一系列的区域聚落的展览,也是成都的展览品牌,这些年也一直在推动艺术聚落艺术家作品,一直在挖掘青年艺术家,未来要做的是公教,虽然这两年蓝顶美术馆没有太多事件性展览,但一直在做,这种态度对美术馆而言是比较重要的。
上海艺仓美术馆联合创始人张熹
上海艺仓美术馆联合创始人张熹讲到:艺仓美术馆在上海陆家嘴,因此就决定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是资金来源,如何能够有效、良性运转美术馆?我们的处境决艺术选择大型特展,一开始做展览我们就需要人流,今天听到很多同行讲买来的展览、二次的展览,不是原创,作为我们这样的美术馆,一年也仅仅是能投资一个大型展览;第二与国际上大型美术馆合作,引进具有话题性展览,针对“网红展”关键看美术馆在成长中如何选择,我们美术馆前四年一直是亏损的,近两年已经做到了平衡,所以第一阶段是带人走进美术馆,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再过二十年,大家来到上海陆家嘴江边还能看到我们在那里做展览。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谈到:作为美术馆从业者,对美术馆发展的历史和职责讨论更有意义,今天中国的美术馆已经很多,但在当代语境当中,以当代艺术和推动当代艺术文化发展为已任的,可能不超过20年。2001年上海双年展才真正标志着中国艺术展览、美术馆建设的国际化,11年前,我们在开会时很乐观预计中国未来会很快进入美术馆的时代,现在已经实现了,但回到现实我发现,一方面我们高呼进入了美术馆时代,但其实我们对美术馆的理解、运营、管理,以及美术馆跟城市之间的联系,还处在初级阶段。
西方的美术馆发展历史,第一阶段主要是是为艺术服务,推动展览、推动潮流、推动艺术运动,同时兼顾收藏,目前为止,国内能都做到或者做好的美术馆很少,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美术馆发展第二阶段形成了一个闭环和艺术制度,而这种艺术制度自然就会成为艺术创作的知识生产。西方艺术发展为参照的话,会看到艺术家是冲着美术馆制度去的,或者是反美术馆制度的,中国目前为止没有达到这个功能。
今天艺术界的人很多,我特别希望美术馆的管理者、领导层能听到我们从业者的心声,美术馆不是一个附属的、功能的、摆设的,而是要尊重美术馆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认可刚才庆伟的说法。美术馆的从业者能不能形成美术馆知识共同体,或者大家对美术馆知识生产和自身系统性建构,能不能做到自律或者自洽。
关于“网红展”何桂彦的想法是宽容的,只要观众能走进美术馆,我们不一定把美术馆作为精英化或者只为艺术家、非常小的群体服务的场所。
最后,何桂彦希望美术馆届能够形成一个基本共识,能够持续的不受影响的做下去,不然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方式,换一个政策,我们可能看到的就是另外的展览,基本的共识和学术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谈到:我参观了很多美术馆,标准的建立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理事会考核的标准,我都是拿数据说话,我们的理事问我什么是好展览的标准,好展览就是愿意看两次,这种标准一直是我们努力和在做的事情。
2017年全国美术馆专委会有一个数据,将近100多万平米的美术馆在中国即将落成以及落成,美术馆该用什么方式来运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深圳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模式,以理事会制形成二类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运作,我们两馆9.1万平米,全年只有540万的展览经费,我们全部用在卡普尔展览上。因为疫情只展了62天,但是来了6万多观众,这个展览很成功,买门票的数据里,71.9%是80、90后观众,网上传播达到千万级网红,这种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就是美术馆如何面对核心人群,艺术家在这里做展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艺术家看,还是给公众,所以做了“光”美术馆,做艺术与科技的展览。大家对美术馆有越来越多期待的时候,就是会有越来越多可以把美术馆边界不断延伸的路径。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UCCA lab艺术总监尤洋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UCCA lab艺术总监尤洋:参见论坛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在台上会睡着,因为大部分时候谈的都是自己发展多快,然后遇到困难,就是没有钱、没有观众、培养的人才流失,还有就是我们做了那么好的展览,为什么观众不支持,其实,大家选择这个行业,这些困难没必要提,它已经成为常态。
他讲到自己看了一篇文章,其中说到中国美术馆越来越多,硬件越来越好,展览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貌似越来越好。但有一个问题,发现策展人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沟通成本越来越高了,策展人对自己在机构里的展览把控力越来越弱。
这个结论让他非常警惕,是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在他看来,首先,一个美术馆在不同发展时期肯定承担着不同的文化职责和功能,他认为美术馆在今天把知识信息作为艺术作品去陈列、展示、研究以外,也在鼓励多元思想在这个场所里发声并且形成交流,这是今天美术馆最核心的文化职责。另外一方面,是什么造就过去十年中国美术馆飞速的扩张,背后的需求很明显,有政府对城市复兴的期待,人收藏家想要展示收藏欲望,企业家兴趣,美术馆今天要独立思想,独立交流,但美术馆飞速扩张,又有各式各样的具体期待,所以我们感觉到一种紧张感,就是我们从事的美术馆工作会不会变成美术馆产业的工作?展览会不会变成展览产业?这样的语境下,我们今天谈到网红展、二手展览,好像都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比如网红展,流量是不是网红展览天生的致命伤?我们对美术馆工作的切入,往往是从人、空间、制度这三个层面,我们需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我们今天面对的局面是对美术馆行业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很多从业者是非常表面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在历史上,在其他地区同样面对过。但是今天的从业人员不一定了解美术馆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些美术馆今天遇到的问题在世界上发生的故事是不是有参考性和类比性?我们都是把今天的问题变成一个我们独特的刚刚遇到的问题,对所从事的美术馆行业认知程度不够,带着一些片面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具体的工作情景,这个工作情景为一个从业者的要求不需要你看到历史全貌才形成思考和判断,这两者之间有比较大的断裂,其实就是负面的问题。
所以尤伦斯会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尤伦斯也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尽量的培养大家相同的价值观。
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的主任冯石
四川美术馆展览策划部的主任冯石:我们美术馆建立在1992年,美术馆最早的雏形是建国初期,现在的很多从业者的教育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偏向于现当代,当她到了美术馆之后就面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艺术生态,因为她发现自己看不懂很多馆藏,不懂它应该放在美术史结构的哪个位置,当然这也是研究的短板,很对这个问题,他们做了很多的走访和研究,这可能也是很多“老”馆面临的问题,一边面临学术方法的革新阵痛,还有就是专业人才的梯队化建设的人才阵痛,还有就是美术馆管理运营思路的这种阵痛。
想明白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做艺术;第二,要知道做艺术人和美术馆人是有自己专业技术和技巧的;最重要是,做美术馆必须要搞清楚美术馆是为谁服务的。
和美术馆邵舒
和美术馆邵舒:和美术馆在广州顺德,四线城市的旁边,他一直拿电影工业打比方,如果跳出美术馆圈子来看美术馆,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讲,创始人是电影出品方,馆长更像制片人,导演是出品人,观众来看的是内容,恰恰忘了编剧,到底展览是给谁看的?观众到底要看的是什么。现在电影工业很发达,但好片子去哪儿了?对比展览也是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美术馆最重要的是内容。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要怎么打破这个界限,培养的人才既有非常好的艺术感知力,又需要非常强的对于项目的条理性展览事项的把控能力。
潇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玉姗
潇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玉姗:我们这样一个非常年轻的美术馆,幸运点在于我们创始人丁义潇先生非常年轻,他1994年出生,也有美国的教育背景。所以他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非常高,而且他的思维也非常的灵活,现在我们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从运营成本上来说建立了潇基金会,给了很大的支持。
现有美术馆结构和体制问题,是我们思考最主要问题。我之前在纽约有五年的工作经验,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和艺术家合作,做一些展览作品,这些作品可能会拿到大都会去展览。我的工作经验,以及我带到潇美术馆的团队,都是当时在纽约的同事,我们会经常讨论美术馆是应该为艺术家服务的机构,还是变成了一个有话语权的权力系统,决定艺术生态是什么,决定艺术家做什么样的东西。把这个概念带到美术馆基础架构上。我们的成员非常有趣,都有另外一个身份艺术家。我们都会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在做什么样的事情,美术馆的结构方式是不是以人为主,这个人不止怎么给观众服务,还有就是怎么为艺术本身服务,为艺术家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这也会是我们一个非常长期的使命。
美术馆所处的城市,吸引人是最重要的,首先把观众,把本地的文化,本地社区的居民,吸引过来,然后慢慢的会去深入做更多的,我们现在是一个基础架构的阶段,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形成一个能够去顺利运行的美术馆组织,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工作能力,或者工作的经验,能够带到中国来,然后去培养一批这样的美术馆运营者,然后去做一些像艺术家主导的艺术类机构风格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