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虹:痕迹为证 心之所向皆是美
谢晓虹将要在工作了32年的湖北省美术院举办首次个展,92岁的著名艺术家周韶华先生得知消息后“击节鼓掌”,并为她欣然作序。他用“全才”来形容他眼中的这位美术院的后起之秀,因为她“画出了情感,画出了活生生的灵魂,画出了生活的神韵和自己的见识。”
谢晓虹,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艺术硕士,现为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建党、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等全国性重要展览,代表作品有《鲁迅与史沫特莱》《痕迹》《兄妹开荒》《穆柯寨1913》《画堂锦绣》等。
展览现场
2021年12月19日,“痕迹1989—2021谢晓虹作品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一楼1号至2号展厅展出。由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学术主持,展出谢晓虹自1989年进入湖北省美术院以来创作的中国画作品40余件,涵盖对主题性创作题材的探索与拓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此次展览也是谢晓虹从艺以来的首次个展,也可以视为她对自己艺术之路的全面回顾。40余件作品串起来的,也是她痕迹清晰明了的艺术之路。
展览现场
从美术学院到美术院
谢晓虹从小受父亲影响爱上美术,7岁时便参加了父亲工作单位——黄冈县文化馆举办的黄冈地区少儿绘画培训班。在那里,谢晓虹用蜡笔完成了平生第一幅画《庆丰收》:下乡慰问的“红小兵文艺宣传队”在贴着“丰”字的土圆仓前为老乡们演出,8开的画幅上画了40多个人物,造型生动。这幅作品后来参加了湖北省少儿绘画展。
谢晓虹也由此感受到绘画的快乐,对美术的兴趣贯穿她的中学时期。1985年,谢晓虹考上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当年班里9位新生中唯一一位女生。这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独立组建更名为湖北美术学院。进入大学,让谢晓虹感觉“推开了一扇大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精神和85美术思潮运动的影响下,谢晓虹和同学们一边进行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一边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九龙壁大裂变 纸本工笔
98cm×183cm 1989年
1989年对于谢晓虹来说,意义非凡。22岁的她与同班同学张权(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合作的《九龙壁大裂变》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湖北省展银奖。作品将象征传统文化符号的九龙壁和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历史事件用象征的超现实的艺术手法构成画面主体,借用历史事件传达了改革开放的转折性意义。因为这件作品,谢晓虹在当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湖北省美术院。“正如7岁时的《庆丰收》激发了她对绘画的兴趣,《九龙壁大裂变》则是将兴趣变成事业的开端。”
从延安主题到价值追问
大生产运动 纸本工笔
200cm×180cm 1991年
进入湖北省美术院之后,谢晓虹先在美术馆锻炼了半年,后来又和其他年轻画家一起回到了各自的专业创作室。在艺术创作日趋多元、更注重艺术个性化表达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谢晓虹选择了相对处于边缘的主题性创作,以1991年创作的《大生产运动》为开端,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延安主题创作。
兄妹开荒 纸本工笔
190cm×180cm 2002年
谢晓虹很早就意识到,应当在自己熟悉感兴趣的主题上深入挖掘,求新求变。虽然同属于延安题材,每个时期的作品面貌都不一样。与早期受民间美术和壁画影响,造型富有装饰性相比,谢晓虹后来创作的《亲亲延河水》中,造型塑造开始变形,刻画逐步转向写实和深入。在2002的作品《兄妹开荒》中,人物的空间、造型塑造、画面背景、印章拓印等多个方面均采用了和先前截然不同的手法,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
穆柯寨·1913 纸本工笔
210cm×140cm 2008年
鲁迅与史沫特莱 纸本工笔
220cm×190cm 2009年
痕迹 纸本工笔
180cm×190cm 2004年
在创作过程中,谢晓虹发现,主题性创作并非一定要有宏大叙事,也可以是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进入新世纪后,谢晓虹的主题性创作表现的题材逐渐多样化,《痕迹》《穆柯寨•1913》和《鲁迅与史沫特莱》等一系列反映精神诉求的作品先后完成。2004年,谢晓虹以丁玲、张爱玲和冰心三位女性为主体创作了作品《痕迹》,她们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群体的觉醒、抗争。以此为标志,谢晓虹的艺术标签里多了“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
从庄重沉静到落笔成趣
因出色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谢晓虹于2008年出任湖北省美术院创作交流部主任,2014年上任成为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至今。
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谢晓虹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创作。因为很少有整块的时间来进行工笔画的创作,因此这段时间里,谢晓虹的作品多为写意画,《春风已渡》、《杜鹃花开》和《向阳花》等一批表现乡村生活的作品都是大幅的水墨人物画。
春风已渡 纸本水墨
180cm×210cm 2011年
再次开启工笔画创作,是在疫情居家隔离期间。
“面对疫情这一沉重的主题,如何用艺术记录这段历史,是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白衣执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记录了这段与疫情抗争的特殊时期人性的伟大和不屈的精神。”创作这件作品时,谢晓虹回到自己创作的主线上,希望在作品中通过扎实的造型和形象刻画,借助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主题。随后又产生了《域—2020》、《鏖战火神山》等系列作品。
白衣执甲 纸本工笔
170cm×200cm 2020年
从写意重新回归工笔画,谢晓虹的作品面貌却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更喜欢在画面中制造一些“败笔”,很多在传统工笔中需要洗掉的笔痕、应当淘汰或回避的元素,被保留下来进行转换,使其成为作品中的看点和特点。生命的成长,心境的自由,使现在创作更趋于内心,年轻时的桎梏、外界的约束等等到了现在似乎都能放下,进入了一种自在的状态。
但是,谢晓虹的作品内核一直没有改变:“我想传达的始终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向往。”在新作《游园系列》中,谢晓虹的创作又带给了人们新的惊喜。
谢晓虹在创作中
【对话】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履历中,成长和发展的轨迹都非常清晰。回顾这一路走来,您作何评价?
谢晓虹:回顾我的创作历程,静心想来,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父亲的启蒙,二是湖北美术学院的专业学习,三是湖北省美术院的创作氛围。
我现在一直很感念父亲对我的启蒙,他不是手把手教我怎样画画,而是引导我真心地喜欢上画画,并且逐渐学会了思考和创作。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教我使用毛笔时的感受,当时告诉我说:“其实情绪就是通过跳跃的线条来表达的”。这让我对毛笔和宣纸有了天然的亲近。父亲还教会我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使我在后来的创作道路上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题材。
美术学院学习时,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思想活跃,美术界掀起了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的风潮。除了常规训练,学院教学的私下氛围更倾向于革新和探索。那个时候我们都痴迷马蒂斯、塞尚,同学间还传阅《第二性》《梦的解析》《悲剧的诞生》等一系列西方哲学书籍,这段与大师交流对话的经历,培养了我开放的视野,开启了我对于自我意识的认识和女性自觉。
湖北省美术院是一个纯粹的创作研究单位,在良好的创作氛围里,我的艺术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每次作品参展前的“草图观摩会”。每当美展、延安座谈会、建党等重大展览临近期间,院里都会制定具体的观摩作品时间,通常会举办两轮的评审,对创作进行全方位地分析讲评,各艺术门类相互沟通,每位艺术家都参与进来,大家集思广益,交换意见。这种方式让我受益颇深,也成为了我们院沿用至今的老传统。
时尚档案1 纸本工笔
120cm×110cm 1998年
雅昌艺术网:您从美术学院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湖北省美术院,时间一晃32年过去了,美术院为您提供哪些创作上的助益?
谢晓虹:成立于1965年的省美术院是湖北美术事业发展的圣地,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知名艺术家,产生了许多辉耀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作品。丰厚的艺术传统滋养着后学,培育着新人。我便是受益者之一。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的艺术家,前辈们对待艺术的坚守执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宽阔的学术视野、壮美的艺术理想都为我做出了表率。
我在学生阶段就参加了全国美展,后来一直比较顺利,我从未放弃或者动摇过从事美术事业,也未曾想离开,这与美术院整体的创作风气是分不开的。美术院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倡导主题性创作与多样化并存的艺术格局,宽松健康的学术氛围对艺术家的成长多有裨益!这些都在影响并激励着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艺术创作,不断探求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风格,多出精品。
黄土情 工笔人物
200cm×200cm 1997年
雅昌艺术网:您在进入美术院之后,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延安题材创作。持续的动力源自何处?
谢晓虹:我对延安题材感兴趣,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当时读过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文中对于延安火热生活的描写让我对革命圣地充满遐想。文字中洋溢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影响着我后来的创作。对我而言,“延安”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延安”在寓意着革命的同时,也彰示出一种人生的选择,与我骨子里追求某种浪漫气质相吻合,而这种浪漫主义又与家国情怀相通。
正因如此,在前10年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不断地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延安。“延安”题材是我的精神投射,可以使我的情感很好地安放在这个题材上。
屏风 工笔
120cm×102cm 1996年
雅昌艺术网:您一直在传统工笔画领域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谈谈您的体会与心得。
谢晓虹:早在1996年的作品《屏风》中,我就已经在有意识地避免主题性创作的范式,转向材料的尝试。同时想在传统工笔画中找寻当代的语言和可能。首先是对多种材料的使用,比如岩彩、稀释剂、丙烯等;再是工笔技法的尝试,比如洗刷、砂纸打磨等;后来在创作2002年作品《兄妹开荒》时,我从当年的老影像中找到依据和灵感,又将唱词用宋雕版字体逐一撞水、撞粉写成,作为背景的一部分,产生了不错的视觉效果。这张画在制作上不再拘泥于传统工笔画的“三矾九染”,而是倾向于“写”,用写意的手法画过后再来收拾;从作品《痕迹》开始,我开始有意识的在工笔中融入绘画的写意性。
画堂锦绣 纸本水墨
200cm×200cm 2007年
雅昌艺术网:工笔画创作中的写意性和写意精神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谢晓虹:我理解的工笔画的写意性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作品中“意蕴”的表达,二是作品中“笔墨”的表达。有人认为我的作品中没有线,不是工笔画,其实我延续的是传统的没骨一路。
我始终坚持工笔画中用写意的意识和笔法,尽管没有画出线,我的作品中依然有“骨”。而如何在没骨作品中更好地表现“骨”,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和探索的关键。
就我个人而言,技法是为绘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来服务的。我倾向于使用内敛的表现手法,藏巧于拙。比起依循章法按部就班的作画,我更希望能找寻到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
古琴台 纸本工笔
70cm×120cm 2011年
远方的风景 纸本工笔
70cm×140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从这个展览里能清晰看到您的艺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动力由何而来?
谢晓虹: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体的情感、思考的问题也随之改变,同一种绘画形态远不足以满足艺术家多样表达的需求。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多样的创作面貌示人,对应的是艺术家内在追求的持续演进。内心的不断丰富且活跃,才能够不断地思考、探索,持之以恒的生发出新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您是湖北省美术院建院以来首位女性领导。在此之前,2008年到2014年您一直在担任湖北省美术院创研部主任。您如何处理行政工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谢晓虹:首先,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我认为,作为美术院的领导者首先要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只有做好了艺术家,才知道艺术何为,才能理解好艺术与人、与时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其次,担任行政职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学习和培养的过程。
展览现场“游园系列”展示
雅昌艺术网:谈谈您的最新创作《游园系列》。
谢晓虹:《游园系列》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描绘,借由这类作品,我希望来探寻在公共环境中、在具有东方美学意味的空间中,当代都市人的精神探求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在以往的作品中我表现出的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关照,在近期的作品中我更倾向于对人的普遍精神诉求的关注。正因关注范围扩大、表现内容更为贴近时代。我期望观众看到我的作品时,能从中洞察到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状态,感知到我桃花源式的精神投射。
游园系列1 纸本水墨
34cmx140cm 2021年
游园系列6 纸本水墨
34cmx140cm 2021年
雅昌艺术网:由40余件作品来呈现您长达32年的艺术探索痕迹,您在挑选作品时候有哪些标准或者考量?
谢晓虹:由于展厅是两个独立又相连的空间,正好合适展出我的两类作品。一类是32年来所创作的以工笔画为主的主题性作品,这类作品多是我在全国美展和全国性展览中的参展或获奖作品;另一类是近20年所创作的以小写意为主的个人风格化的作品。主题性作品的沉厚与小写意作品的灵趣这两类都从各自的侧面反映了我的创作轨迹和个人风格。
雅昌艺术网:对于这个展览,业内很多人给予了很多、很高的评价,您自己对这个展览有何期待?
做个展是对自己创作成果的检阅和梳理,我是认真准备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我的首展在我工作32年的美术院举办,显得格外有意义,我把它视为汇报展。我期待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的温度和力量,享受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
雅昌艺术网:您曾谈到,疫情后回到工笔画创作后有了一些新的改变,请分享一下您的改变以及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有哪些思考?
谢晓虹:后疫情时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艺术形态、艺术表达和诉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艺术反映生活,记录时代,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人的情感,人们更加渴求看到温暖和鼓舞人心的作品,人物画家尤其责无旁贷。